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08:15:00    

张瑞智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观点和价值准则,也是贯穿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时,国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3万美元,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30%以下,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2904元,增长17.6%,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的10.8%。文艺以精神表达和审美建构为特征,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人民群众的文艺需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少数思想家或杰出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人民群众在不断创造生活的同时,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内容。今天,涌动的时代大潮、火热的社会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难得素材和机遇,也推动了新时代文艺的发展繁荣。但与此同时,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创作倾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的热衷于表现豪门恩怨、宫闱心机,有的沉溺于游戏文墨、玩弄技巧,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基层群众的生活缺乏热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方式中获取灵感。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荡气回肠、引人入胜。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文艺作品好与不好、有没有价值,可以有艺术标准,也可以有市场标准,但人民的评价才是最高标准。那种忽视人民群众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的权利,眼里只有小圈子、没有大社会,只有“评委席”、没有“观众席”,看低和轻视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的认识和看法,不仅会使文艺作品“曲高和寡”,更会因此使其失去意义和价值。人民群众认可的文艺作品,必然是有价值、有市场的作品。古往今来的事实也表明,一切艺术经典和传世之作,都是因为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才最终获得自己的历史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市场,但文艺创作绝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对于广大文艺家、文艺创作者来说,尊重群众评判,接受人民检验,是应该始终坚持的立场。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列宁曾指出,革命文艺“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上,始终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正是在这面旗帜下,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坚持对人民深情聚焦、热情礼赞,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要经济效益不要社会效益的文艺作品也大量存在,这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艺作品的需要,也扰乱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定不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不竭灵感、无穷活力,创作出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的作品。

【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教授。本文为2024年度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湘黔桂边区民族舞蹈源流考证研究”(24ZDB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