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整合文化资源 推进射阳河旅游风光带建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15:52:00    

射阳河的源头是古射阳湖,从吴王夫差凿邗沟"东北通射阳湖"联通江淮开始,到南宋为阻金兵南下挖开黄河大堤以使黄河改道,射阳湖生境经历两次重大改变。明朝对射阳湖实施治理,在淤滩间开沟挖河至庙湾东向入海,此河便叫射阳河。射阳河流域人文历史深厚,应以"一带三区四轴"为路径,整合文化资源,推进射阳河旅游风光带建设,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以河岸流线为主体,建设射阳河风光带

射阳河涉及扬州、泰州、淮安、盐城四市,与京杭大运河、串场河、通榆河交汇,流经宝应、建湖、淮安、阜宁、滨海、射阳后东入黄海,全长190多公里。

当人们回首过往。登高望远时,熠熠生辉的历史遗存与如花似锦的生态乡居尽现眼底,以河岸景观为主体的风情带悠然层出。如"射阳三千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的汉代墓葬群"九里千墩",枯井藏唐王的"朦胧塔";"人生只解黄金好,谁识辞金更足传"廉政碑"却金亭",军民战强敌的"平倭碑";中共华中工委所在地的"耦耕堂",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大项目"射阳闸"以及射阳河入海的河口风光。

以区域内历史与文化遗存为主题,建设射阳河主题区

射阳河源头历史遗存区:"大同铺遗址"考古发现,约在西周—东周过渡阶段,苏北沿海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小麦、小米、黄米和大麦等作物。"九里千墩""草堰口汉墓群""新阳遗址""沙庄遗址""前堡遗址"等,揭开射阳河源头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深厚的文化渊源。

射阳河中游文化地标区:在沧海桑田的东进路上,射阳河沿岸留下诸多历史印记,刻在大地上的丰碑"杨公墩"、黄巢起义军驻扎地喻口"巢城"、千古传颂的廉政碑"却金亭"、新四军军部旧址"停翅港"、苏北文化村"卖饭曹"、中共华中工委所在地"耦耕堂"等重要地标。

射阳河入海口世界自然遗产实验区:射阳河口区域内有江苏沿海第一闸—射阳河闸、江淮地区著名寺庙—息心寺、射阳岛生态体育公园及以原苏联专家居住别墅为基础的近海度假村等系列景点。2019年,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射阳河口成为其实验区,亦为千万只候鸟迁徙停靠之地。

以纵向的湖边、海边、河流为支撑,建设射阳河风光轴

湖荡湿地风光轴:湖荡湿地是射阳河流域独特的湿地形态,在大纵湖、九龙口、九里荡、马家荡等间纵横交错,成为与射阳河上游承接的"水葫芦"。此外,肖家荡、十顷荡等荡区特产丰富,民风淳朴,其历史与文化遗存,大有湖荡之气、江淮之风。

沿海世界自然遗产轴:射阳河东端沿海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重要节点,风光无限。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条子泥湿地公园与宋公堤临海凭栏,万千底栖与湿地植物、动物丰富着滩涂生境,既为生态坚守,也为生命张扬。

串场河乡村文化轴:串场河两岸是江苏中东部地区文化发源地,沿河的安丰、西溪、白驹、刘庄、伍佑、上冈、庙湾等古镇,融四方建筑特色,记录千年乡村发展史。乡贤文化、宗教文化与家教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海盐文化遗存,使串场河两岸充满神秘色彩,如灶、亭、团、垛、总、场、冈及铁屎湾、铁绳桥、草堰口等,每一处都有其历史渊源。

通榆河生态廊道轴:通榆河两岸常绿,植物多样,飞鸟成群,为国家级东部沿海生态廊道,其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是国家水利风景区,以游览黄海波澜、水利工程景观、海堤景观和沿途风光为主,治水历史与海盐文化深蕴其中。

资源整合中应注意五个结合

与世界遗产互动相结合,增强射阳河风光带建设的底蕴。射阳河西连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东接世界自然遗产盐城湿地,一个是历史深度的追寻,一个是自然状态的呈现,如果让两个视域不同的世界级遗产通过射阳河的衔接,作出河海文化的全新解读,其历史与文化意义非凡。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在文化传承中建设射阳河风光带。射阳河沿岸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非遗种类繁多,包括戏剧、杂技、草编、农民画、饮食、传统手工艺等,加以挖掘与研究,有利于射阳河文化的传承。

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为射阳河风光带建设凝聚力量。射阳河流域的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比比皆是,如建湖藕粉圆、鱼圆,阜宁大糕、山水梨,射阳大米、大蒜、菊花等,在射阳河旅游风光带建设中,助推名村、名品,有利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与乡贤文化的寻找相结合,梳理射阳河风光带之文脉。射阳河文化历史底蕴丰厚,区域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如吴承恩、陈琳、陆秀夫、乔冠华、邹鲁山、庞友兰等。相关射阳河的文学书写成绩斐然,如《射阳集》《射水纪闻》《湿地之色》《古淮口史话》《镇村古韵》等,为射阳河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与研学相结合,为射阳河风光带建设赋能提质。根据射阳河沿岸发展特色,结合"一带三区四轴",设计历史文化线、平原生态线、滨海湿地线、乡村产业线与艺术人文线等研学线,通过田野调查与研学文本(小报告、散文、摄影)展示等,将单纯的"观光"变为沉浸式学习,既可提升射阳河风光带的吸引力,也能增强社会价值和用户黏性。(撰稿丨徐越 扬州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