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侨为桥,中俄民众越走越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2:54:00    

李双杰(右)向俄罗斯友人展示《龙报》。

近日,吴昊(中)受邀来到崔可夫元帅故居博物馆参加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庆典活动,与俄罗斯青少年在一起。

2025年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在俄罗斯莫斯科“欢乐春节”活动框架下的万里茶道厅,乔翔鹏(右)和齐缘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装饰物。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自去年5月文化年开幕以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接连举办,得到两国民众的热烈响应,成为中俄友好的生动写照。俄罗斯华侨华人活跃其中,不断见证并书写着中俄民心相通的新篇章。近日,几位旅俄侨胞向本报记者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 一份报纸

“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中俄两国的深厚情谊”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引起俄罗斯各界的高度关注。

如何做好相关报道?这是俄罗斯《龙报》社长李双杰近期的重点工作。这段时间,她带领团队专访多位二战老兵,并制作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报道通过《龙报》旗下的多个媒体平台发布,展现两国人民并肩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她说,“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中俄两国的深厚情谊,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俄罗斯《龙报》成立于2000年,最初是为旅俄华侨华人提供中文资讯。经过多年发展,《龙报》已经由创刊时的单一纸媒发展成中俄双语全媒体平台。李双杰说,随着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俄罗斯友人希望了解中国文化与发展故事,这成为《龙报》报道的重点内容之一。2023年,《龙报》推出“共赴中国之邀”专题报道,关注破解全球化发展难题、“小而美”民生合作项目等议题。

在采访中,李双杰接触过许多俄罗斯友人。二战老兵、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叶列梅耶夫院士曾表示,俄中两国友好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主席、中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库利科娃分享了她为促进俄中友谊所作的工作;俄罗斯皇村国立博物馆馆长塔拉特诺娃介绍如何将“中国风”融入博物馆……回顾这些难忘的采访经历,李双杰由衷感慨,“中俄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滋养着两国关系不断向前。”

除了做好报道工作外,李双杰还活跃在中俄两国的多个人文交流活动中:举办中俄画家画展,协办俄中青少年友谊足球赛,与俄罗斯和中国的一些博物馆合作举办跨国艺术巡展……“媒体不仅是沟通的纽带,还是合作的桥梁。”她说。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华侨华人面临着许多机遇,也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为推动两国民间交往、促进民心相通贡献力量。”李双杰说。

■ 一所学校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世代友好的种子”

前不久,位于莫斯科西北的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迎来了春季第一场开放日,吸引许多家长及学生前来参观。漫步校园,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开的东方画卷。

在书法体验区,中国书法老师挥毫泼墨,汉字之美跃然纸上。孩子们手握毛笔,在老师指导下,认真书写“福”“春”等字。在AI汉语课堂,孩子们与萌态可掬的阿尔法机器狗“小白”亲密互动,“你好”“谢谢”的中文问候声此起彼伏。传统游戏区更加热闹,孩子们兴奋地踢毽子、解鲁班锁,探索着这些承载中国人童年记忆的游戏。手工体验区创意十足,孩子们化身小小艺术家,画团扇、做书签,创作出一件件充满中国韵味的作品……

“促进中俄学生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已经融入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中。”该校校长、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吴昊说,“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世代友好的种子。”

每逢中俄传统节日,学校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俄罗斯的巴斯克节、送冬节等,我们会准备特色美食,展示传统习俗,让孩子们在校园活动中就能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吴昊说。

今年春节前夕,一场线上联欢活动温情上演。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校与中国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的学生在云端相遇,分享新年习俗,互道问候与祝福。当俄罗斯的新年枞树邂逅中国的春联,中俄青少年体会到不同的年味,也架起了相知相亲的友谊之桥。

“近年来,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俄关系不断向深向实,推动人文交流与民间交往更加活跃。”吴昊感慨。近日,他在莫斯科大剧院观看了深圳原创舞剧《咏春》。“这段时间,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演出一票难求。演员谢幕时,俄罗斯观众纷纷起立,掌声持续不断,让我真切感知到俄罗斯正在掀起的中国文化热浪。”他说。

旅居俄罗斯多年,吴昊用“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来形容华侨华人在中俄友好交往中扮演的角色。“未来,我将继续通过学校和侨团等平台,持续向俄罗斯友人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培养更多促进中俄友好的新生力量。”他说。

■ 一条茶道

“是古代商路,更是文明对话的见证”

2025年中国农历新年期间,莫斯科街头张灯结彩,充满喜庆的节日气氛。由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等机构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给俄罗斯民众带来浓浓的中国年味。活动中,一场别开生面的万里茶道非遗主题展演格外引人注目。武夷山大红袍茶香醇厚,山西面艺表演技惊四座,潞稠与珐华瓷器工艺精美……万里茶道沿线多地的文化元素精彩亮相,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场展演的策划者是一对中俄夫妇——乔翔鹏和塔季扬娜·科尔尼丽耶娃(中文名:齐缘)。丈夫乔翔鹏任俄中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是旅居俄罗斯的天津人,祖籍山西。妻子齐缘是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他们相识于天津,后一同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任教。10多年来,以万里茶道为媒介,这对中俄伉俪致力于推动两国之间的经贸文化合作。

起源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超1.3万公里,纵贯中蒙俄,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与享誉世界的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万里茶道不仅是一条古代商路,更是文明对话的见证。”乔翔鹏提到,俄语中的“茶”就源自中国北方方言,这个语言细节生动体现了两种文化在历史上的交融。

为了更好地挖掘万里茶道中的文化内涵与合作机遇,乔翔鹏成立了万里茶道中晋俄商贸文化中心,为中外合作牵线搭桥。“我们与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携手合作,在圣彼得堡举办了‘万里茶道上的中华书法艺术’展,在太原举办了‘俄罗斯文化中的万里茶道’图片展。同时,我们已经在太原、珲春等节点城市设立万里茶道商贸文化中心。”他说。

齐缘也将万里茶道视作自己与中国缘分的一部分。在从事中文教学及翻译工作之余,她举办了许多面向俄罗斯公众,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仅在去年,她就在俄罗斯组织了20余场万里茶道主题的中国世界遗产及中华文化进社区活动。此外,夫妇俩还组织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主席访问武夷山、太原等万里茶道节点城市,并促成圣彼得堡与山西多所学校的研学交流。

“就像茶叶需要适宜的水温才能散发香气,文化交流也需要找到恰当的方式。”乔翔鹏说,“我们想做的不只是展示中国文化,更是搭建一个中俄双向交流的平台。”(本报记者 李嘉宝)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2日 第 06 版)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