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0:37:00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南大港湿地迎来鸟类繁育期。白琵鹭、苍鹭、草鹭、普通鸬鹚等珍稀鸟类在芦苇荡中营巢、孵化、育雏,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鸟类今年繁殖育雏时间较往年提前,一些雏鸟已开始嗷嗷待哺,白琵鹭也进入孵化阶段。
“南大港湿地成为珍禽育雏的热门‘目的地’,既是鸟类对这片生态秘境的‘青睐之选’,也标志着湿地正从‘候鸟驿站’蝶变为‘生态文旅名片’。”南大港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局局长肖棚译说。
苍鹭幼鸟破壳。 宋文峰摄
苍鹭、草鹭等
雏鸟破壳而出
踏入南大港湿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成群的苍鹭和草鹭宛如灵动的舞者,在芦苇丛中忙碌穿梭。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芦苇丛中密密麻麻的巢穴。这些巢穴是苍鹭和草鹭精心搭建的爱的小窝。
工作人员通过监测发现,部分苍鹭和草鹭的雏鸟已破壳而出。这些小家伙浑身毛茸茸的,灰色的绒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它们张着嫩红的小嘴,嗷嗷待哺,那急切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成年苍鹭和草鹭则忙碌地飞进飞出,在湿地的浅滩、水域中寻找着食物,为雏鸟们带回美味的鱼虾。芦苇荡中,回荡着苍鹭和草鹭雏鸟幸福的叫声。
普通鸬鹚经历了轮流孵化后,也迎来自己的宝宝。普通鸬鹚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鸟类,是河北省重点保护鸟类。这对黑色的“潜水健将”夫妇分工明确,雌普通鸬鹚在巢中照料宝宝,雄普通鸬鹚则在浅水区忙碌地捕鱼,为巢中的雏鸟储备食物。
白琵鹭正在孵化。 宋文峰摄
白琵鹭正在
专心孵化
南大港湿地的另一边,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正在进行一场神秘而庄重的孵化之旅。
白琵鹭身姿优雅,它们那独特的琵琶状长嘴,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此时,数十只白琵鹭聚集在特定的区域,部分成鸟安静地趴在巢穴中,小心翼翼地孵化着宝宝。巢穴周围,其他白琵鹭或踱步巡视,或警惕地观察着四周,共同守护着这片孵化区域的安全。
正在孵化的白琵鹭偶尔会翻动一下蛋宝宝,调整其位置,确保每一个蛋宝宝都能受热均匀。它们还会用自己温暖的羽翼覆盖蛋宝宝,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预计本月末至下月初,白琵鹭将迎来新生命的诞生。届时,又一批可爱的白琵鹭雏鸟将在这片湿地中开启它们的生命之旅。
“往年白琵鹭繁殖期多在5月至7月,今年提前孵化了。”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宽说,白琵鹭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它们提前育雏,表明湿地水质、食物链及隐蔽性均达到其理想标准。
候鸟育雏时间
比往年提前约10天
“今年苍鹭、白琵鹭等鸟类的育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这一现象与近期气温升高、湿地生态修复成效密切相关。”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宽表示,今年4月初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加速了芦苇、水草等植被生长,为鸟类提供了更充足的隐蔽场所和食物资源。
南大港湿地近年来通过实施生境岛营造、水系连通等生态修复工程,优化了浅滩、水域与陆地的生态空间,形成了“水域—浅滩—生境岛”立体生态系统,为鸟类繁殖创造了更稳定的环境。此外,南大港湿地实施的“AI智能监控+人工巡护”全天候保护机制,减少了人为干扰,让鸟类更安心地开展繁殖活动。
南大港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持续加强湿地生态修复,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目前,湿地内观测记录的鸟类达272种,仅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达到17种,迁徙候鸟数量较5年前增长4倍。
未来,南大港湿地将以生态研学为抓手,打造“观鸟天堂”与“自然课堂”相融合的生态旅游胜地,让游客欣赏万羽育雏的震撼场景,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共同守护这片湿地的“生命诗篇”。
(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张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