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8:52:00
7月9日,惠州市“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督办工作座谈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市政府全面部署推进市十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截至目前,2025年市十件民生实事10个方面19项工作,有3项工作已完成、16项工作正在推进。
广惠城际云山站母婴室方便旅客使用。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建成5所新校,新增公办学位超2400个
今年伊始,市政府将市十件民生实事列为重点工作,结合群众呼声谋划民生实事项目。在今年2月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全体市人大代表对市政府提交的民生实事候选项目进行票决,确定了惠州市2025年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教育历年来备受代表和家长关注。在“增加优质公办学位供给”项目上,全市今年计划建成20所学校,目前已建成5所(惠东县4所、博罗县1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485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1000个;计划启动建设16所学校,目前有6所已启动建设。
“增加优质公办学位既是缓解入学焦虑的当务之急,更是惠州落实教育公平的长远之策。”市人大代表余丽敏建议,在加速项目建设的同时,更注重资源调配的科学性、师资建设的系统性及职普融合的创新性,让每一个新增学位都承载起市民对“上好学”的期待。例如,科学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将生源不足的“麻雀学校”与乡镇中心小学整合为“一校多区”,通过学区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
“各级政府在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时,要考虑适当超前规划,确保建成后足够满足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区域学生对优质学位增长的需求,避免新建学校建成不久就出现软硬件建设不足、班额偏大现象。”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负责人说,建议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增加优质公办学位,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城市中心区名校的硬件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将继续加强实地检查,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办理工作取得实效。
市儿童公园预计年底开园
“六一”儿童节前夕,从交通枢纽到商业中心,再到公立医院,全市有母婴逗留的大型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实现全覆盖。今年,惠州成功入选第四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
在“提升儿童友好服务水平”项目上,我市加快推进市儿童公园建设,同步开展各项招商运营工作,预计12月底完成验收并开园。加快推进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级中心已确定选址,7月进场施工;县(区)级中心除仲恺项目已开业,其余正在加快推进。全市已为22032名新生儿提供免费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为21742名新生儿提供免费听力筛查服务。
“提升儿童友好服务水平可显著增强家庭出游意愿,带动‘1+N’消费模式,即1个儿童吸引2~4名成年人陪同。”市人大代表林立建议在儿童公园尽量规划多一些儿童专属休息区、低矮观景台、无障碍通道,并结合本地文化设计符合儿童不同年龄的研学、探索游戏,如古城寻宝地图等。同时,建议增设儿童心理安抚、应急救护等专项技能,推动“儿童友好城市”与文旅项目认证体系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上,全市507所中心校以上学校,有496所已完成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全市中小学校已1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全市7家精神专科医院已全部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有25家设置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团市委开展青少年免费心理疏导、心理咨询服务12029人次,跟进重点个案84宗;市妇联接待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来电来访84宗,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等个案服务213人。
惠民覆盖面广,民生服务升级
今年代表票决的市十件民生实事,惠民覆盖面广,公共服务属性强,目标量化精准。
在“实施‘一镇一名医’固本强基行动”方面,今年3月,市中心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与全市51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帮扶关系,共遴选派出21位名(中)医和39名骨干专家团队,有效推进基层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加大就业保障和重点群体温馨暖心服务平台建设”上,我市进一步整合就业驿站、惠民驿站、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资源,打造100家涵盖三方服务的综合平台。目前,实体整合的15家平台中,有12家已全面完成三方功能整合,其余85家通过放置终端机方式整合。
在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范围上,我市实施老年助餐服务提升行动,享受老年助餐优待对象由户籍老年人扩大至在惠常住老年人;全市计划新增建设30个长者饭堂,目前已建成21个。
市人大代表钟英红建议,要综合评估老年助餐点周边交通便利性、公共设施配套情况、老年人需求等因素,打造便捷服务圈,农村地区按需灵活设点,确保选址科学合理。同时,优化政策激励,并加强运营主体的培训与监管,统一服务标准,从经营层面夯实助餐服务可持续性。
为“加强重点群体社会服务保障”,全市已设立市级社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2个、县(区)级综合服务中心4个、镇街社区服务点95个;拟在市社会福利院设立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服务专区,为家庭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康复等服务;计划对22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57户;为困难家庭老年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目前已提供救助30人次等。
“用精准化消除盲区,用社会化凝聚合力,用长效化巩固成果,让精神障碍者重拾尊严、让失能老人安享晚年、让残疾人士畅行无阻。”市人大代表钟君安建议创新“多元供给”,如市社会福利院精神康复专区可与三甲医院共建医联体,由专业医师定期坐诊;联动公益组织提供“喘息服务”,缓解困难家庭照护压力;为失能老人养老床位加装智能监测设备等,推动可持续保障。
常态化监督,推动每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10个交通“堵点”整治已完成5个,10个交通“黑点”整治已完成3个;“惠民速办”综合服务平台已于7月1日正式上线运营;启动物业管理的立法立规工作,已草拟《惠州市住宅物业服务条例(草案)》,正在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不断强化物业安全生产管理……
“截至目前,2025年市十件民生实事工作进度总体较好,目前还有16项工作正在大力推进。”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市政府接下来将以“钉钉子精神”全链条压实责任、全过程闭环管理,坚决把各项民生实事打造成经得起检验的“民心工程”,杜绝民生实事“重建设轻服务”问题,真正把“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向市委、市人大和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民生实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的部署要求及市委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对2025年市十件民生实事的监督,推动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该负责人介绍,市人大各督办专委、工委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方式,确保监督精准有力。
据了解,市人大常委会接下来将持续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和人大监督职能,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常态化监督,通过专题视察、跟踪问效、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紧盯项目进度、资金使用和群众反馈,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每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3项民生实事已完成
(一)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精神专科医院100%开设心理门诊和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50%以上开设精神(心理)门诊,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进展:全市7家精神科专科医院已全部设立了精神(心理)门诊和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有25家设置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覆盖率83.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142张,提供居家养老免费上门服务6万人次。
进展:截至6月底,全市为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291张,完成年度任务的113%;为2674人提供居家养老免费上门服务79924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133%。
(三)推动有母婴逗留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公立医院等公共场所配备母婴室。
进展:截至5月底,全市有母婴逗留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或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的15个交通枢纽、58家大型商业中心、24家公立医院(院区)均完成母婴室配备工作。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陈瑞凤 实习生张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