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2:48:00
鲁网4月24日讯4月22日上午,临沂第三十四中学举行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读写一组组织,刘欢欢老师担任主持,副校长孙廷志、教务主任李修霞出席指导,三名工程名师及读写团队成员参与。本次分享书目为《我与地坛》。
崔平老师以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展开话题。她对作品中描写地坛里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介绍,如古柏、野草、荒藤等,赞扬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她指出,顽强生长的植物也是作者自身的象征,尽管史铁生遭受了巨大挫折,但他从地坛的自然变化中看到了希望,明白生命会不断延续下去,自己也该顽强地走下去。
崔平表示,作者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文字中寻找到了力量,以此在困境中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陈琳老师提出要对“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进行思考。她引用《好运设计》的案例,通过假设性的“好运设计”来探讨命运的不公,进而强调大家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不公时,要学会接受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一味地抱怨和逃避,要尝试着去关注“过程”。
祖含芝老师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进行了探讨。她指出,过程即意义:“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生的意义在于“过程的精彩”。她领悟到,生命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在苦难中看见希望,在局限中寻找自由”。她通过宿命与自由领悟到命运具有不可抗力(如残疾),但强调人依然拥有“如何活着”的选择权。她表示,这种“向死而生”的态度,让“生存”不再是苟且,而是对命运的抗争与超越。
张曼老师对《我与地坛》中所感悟到的生命启示进行了分享。她表示,在当代社会,人们虽未经历史铁生般的极端苦难,却常陷入虚无与焦虑,因此本书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指导作用。她对《我与地坛》的启示在于:生命不必追问终极答案,如同地坛中的草木,“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完成。对应苦难,她指出,人们应意识到困厄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成为觉醒的契机。
最后,孙廷志对学校读写团队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及赞扬,李修霞就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三名名师代表王文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各位老师也积极交流了感想。(通讯员 韩 雪)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00 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