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0:35:00
任彩红
用爱和责任 托起新生命
□ 图/文 本报记者 罗丽
晨光熹微的产科病房,身着白色护士服的任彩红俯身于护理台前。“宝宝不哭,乖哦,洗澡澡,洗完就舒服了。”“不怕不怕,一会儿就好哦,真棒……”充满爱与温馨的话语一大早就从吕梁市人民医院产科病房里传来。从洗澡、脐带处理到听力筛查、采足跟血、黄疸检测等新生儿健康筛查,这都是任彩红的日常工作。
工作内容看起来不多,但刚出生一两天的婴儿,对陌生环境比较敏感,尤其洗澡时容易恐惧,每个婴儿、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同样的动作,任彩红每天要重复十多遍甚至几十遍。
产科是新生命的起点,更是一个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的科室。从事产科护理20年中,任彩红守护了上万个小生命的诞生,她也从一名护理新手,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护理师。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她虚心请教,坚持多看多做多练,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在钻研业务上面,只要有空就留在科室观摩,只要有机会就动手实践。勤补拙,熟生巧,任彩红很快进入角色,并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赞扬,多次荣获“优秀护士”“医生最满意护士”“优秀带教老师”“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回忆参加工作后的初次接生,产房内的紧张氛围与产妇的呻吟声让任彩红至今难忘。当她全程屏气凝神协助分娩,终于听见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划破产房时,掌心触碰到的温热与啼哭里蓬勃的生命力,让她深刻感受到这份职业的千钧之重。“一开始觉得只是一份工作,但是在慢慢接触中,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这里所蕴藏的温情感动与责任,任何一个科室都比不了。”任彩红说,每当自己和同事通过努力帮助一个新生命平安到来,看到母婴平安健康出院,都会感到特别幸福。
随着高龄孕妇、各种高危孕产妇的增多,任彩红和同事迎接的风险与挑战也与日俱增,突发事件在产科经常遇到。作为产科护士,任彩红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生命。有一天夜里,正在值夜班的任彩红接待了一名因饮食不当引发胃痉挛的孕妇杨女士,察觉到问题的任彩红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呼叫了值班医生并联系消化内科医生进行会诊。“护士怎么办啊,孩子会不会有危险?”杨女士非常紧张,“有我们在,您放心。”见此情况,任彩红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以最短时间确定治疗方案,最终产妇症状缓解,转危为安。
“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她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好护理工作。”任彩红表示,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及专业知识水平,可以在临床中处理各种应急事件,更需要有耐心、爱心及责任心。在产科,迎接新生命的故事每天都在温暖上演。对于任彩红来说,这样的喜悦和希望,已成为她人生中的独特记忆。
辛晓彦
托起生命的 每一克重量
□ 图/文 本报记者 李亚芝
清晨七点半,山西汾阳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蓝光还未完全褪去,护士辛晓彦已经俯身在第3号温箱前。夜班护士低声交代着每一位早产儿的情况,辛晓彦认真地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今年是她守护早产儿的第十五年。
交接班刚结束,一声啼哭划破监护室的宁静。辛晓彦迅速转身,冲向传来声音的恒温箱。箱内,裹着粉色襁褓的小婴儿挥舞着粉嫩的小胳膊,小脸憋得通红。“宝贝,饿了对不对?”她的声音温柔似水,消毒后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这个小生命,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托举着世间最珍贵的珍宝。调配奶液、测试温度、调整抱姿,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流畅,伴随着宝宝渐渐平息的呜咽,病房又恢复了安静。“早产儿吞咽反射像蜻蜓点水,快半秒会呛咳,慢半秒会冷掉,有时喝10毫升就需要半个小时。”在新生儿重症室孩子全程由护士照顾,第一次喂奶,第一次换纸尿裤都是由护士完成的,辛晓彦笑着说“我们就是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你看这个28周的宝宝,皮肤像浸湿的宣纸。”辛晓彦戴着双层手套的手指悬在温箱上方,“我们给他做PICC置管时,血管直径不到1毫米。”早产儿,特别是胎龄越小,体重不足1500克的早产儿血管细如棉线,而且需要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支持,输注高渗性药物,留置套管成为护理工作中难度最大、有创侵入的技术,再加上患儿的手脚活动性增强后套管容易渗血,反复穿刺给患儿增加了痛苦及早期疼痛带来成长中性格的缺失,并且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强度。十六年前刚毕业的辛晓彦面对全身青紫的早产儿手足无措,连触碰温箱的勇气都没有。现在凭借对解剖学的深入学习,辛晓彦能够精准辨认血管位置,在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血管里穿行,凭借这一精湛的技术,辛晓彦也有了“辛一针”的称号。
与其他科室相比,新生儿科室的护理工作需要更多的细心与耐心。辛晓彦坦言:“这里的孩子全由我们负责,护理任务重,操心的事多。值夜班时,我根本不敢合眼,每一个小生命的第一次,每一个细微动作,都牵动着我的心,因为他们的命都在我手里,我必须对他们负责。”看着曾经700多克的脆弱小婴儿,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一天天成长为4斤多的健康宝贝,辛晓彦心中满是成就感。“在新生儿科当护士,这是一份良心活。”辛晓彦深有感触地说。
玻璃窗外,只见一位年轻父亲攥着缴费单,神色焦虑又无助,眼眶通红地眺望着温室里的孩子。辛晓彦快步上前,轻声细语地安慰说:“别担心,我全程陪着宝宝。您看,这是检查流程……”这么多年的护理工作让辛晓彦认识到,除了关注孩子之外,家属的情绪也需要关注。在新生儿重症科,家属们往往心急如焚,慌乱无措,此时,护士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情绪出口”还有“定心针”。
从机械执行医嘱到读懂每一声微弱啼哭的差异,从护理躯体到治愈家庭,这位新生儿科的“临时妈妈”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守护着每一个“掌心宝宝”,托起生命的每一克重量。
周树丽
患者的信赖 是工作最大的动力
□ 图/文 本报记者 王涛
周树丽是吕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护士,从2003年至今,她在护士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20多年来,她辗转重症医学科、胸外科、脑外科、儿科等多个科室,尝遍护士这一职业的各种辛苦,然而她始终无怨无悔,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技能服务于每一位患者,赢得了病人及其家属的广泛好评。
普外科是医院工作量相当大的科室,每天接诊的病人几乎是医院最多的,经常是一天就有六台手术,因此,普外科的护士工作量也非常繁重。每天早晨上班后,周树丽第一件事就是进病房察看病人的情况,了解病人需求,随后参加晨会,了解当日医院新入院患者信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手术安排等情况。紧接着就要给病人准备用药和输液,如果出现病人交接还要与前一班次的护士进行详细交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进展、药物使用情况、特殊需求及夜间发生的任何重要事件。每一个环节看似简单,却来不得半点马虎,张三的药用给李四是绝对不可接受,李四的液体换得慢了也是不被允许的。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周树丽还要做好护理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多年的护士职业生涯让周树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她也成为吕梁市人民医院少有的PICC专科护士之一。PICC置管是指通过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中心静脉的一种医疗技术,主要用于长期输液、化疗、营养支持等治疗。由于掌握PICC置管技术的人员少,周树丽就成了医院的PICC置管骨干,在做好她所在普外科置管的同时,还要负责其他科室病人的置管。
繁忙的工作,让周树丽对孩子的接送、辅导根本无暇顾及。周树丽的爱人在大同工作,一个月也回不了几次家,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靠她,然而工作的特殊性,又让她力不从心。她只能从文水老家把父亲请来帮着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尽管工作辛苦,但周树丽说:“选择了护士,就选择了奉献,我要在专业技能上精益求精,更要深化人文关怀,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成为患者心中值得信赖的‘白衣天使’。”
陈涛
用微笑点亮 每一个清晨
□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少伟
“每天中午12点前,我们就得确定好第二天的择期手术安排,把每台手术需要的护士都安排妥当。今天,我们排了43台手术,可截至上午十点,又冒出了5台急诊手术,这就得赶紧调配人手。”5月8日,在山西汾阳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陈涛一边忙碌着一边对记者说。
山西汾阳医院手术室有12个手术间,按照手术规范,每台手术至少需要配备两名护士。作为我市重要的三甲医院之一,山西汾阳医院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任务,手术室更是忙碌不停。不仅每天都有几十台手术,节假日也常常有专家手术,护士们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我们科室的护士都是一早就到岗,忙到晚上才能回家,经常披星戴月的,所以大家自嘲为‘月亮天使’,虽然辛苦,但大家毫无怨言。”陈涛笑着说。
1993年8月,陈涛踏入山西汾阳医院,成为一名手术室护士。一线的历练,让陈涛深知,手术室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因此,她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先后前往新加坡、上海、湖南及中日友好医院学习深造。
32年来,陈涛从青涩的护士成长为资深的护士长。如今,51岁的她带领着38名手术室护士和6名麻醉护士,承担着医院手术室的日常管理和护理重任,用坚守和奉献守护着手术室里的生命线。
“医院对我们的个人生活、工作、发展,支持力度都很大,我们也是职责所系,不敢有丝毫懈怠。”陈涛认真地说,她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在全院三级质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室的质控体系,每月一起研究工作进展,堵住漏洞,探讨下一步努力方向,全力提升护理质量,确保病人的安全。
在狠抓护理工作的同时,陈涛还十分注重科研和创新。她先后获批省卫生厅课题《手术室医务人员对骨科手术动力系统相关性职业防护态度及防护策略的研究》,以及《基于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方法在手术室护士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方法应用的构建》等院级科研课题。她还改良了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将虚拟全景技术引入手术室临床教学。
在陈涛的带领下,山西汾阳医院手术室荣获全国医院质量管理大赛三等奖,在全省第一届手术室护理职业技能展示活动中获三等奖,并多次获得院内新技术二等奖、质量改进项目一等奖。2月7日,她和李航、王文倩等四人一起创新的医疗耗材收纳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这一创新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医用耗材的浪费。
“我的成长离不开医院领导及前辈的魅力感召,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我不过是通过言传身教,传承和发扬好百年汾医精神,激发团队的潜能。”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陈涛谦虚地表示。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只是带领“月亮天使”们,用默默地坚守和奉献,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生动地诠释着“月亮天使”的职责与使命。
乔亚成
用专业和热爱 重新定义这一职业
□ 图/文 本报记者 张娟娟
在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男护士乔亚成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动作精准而轻柔,眼神中透着专注与温暖,用专业与热爱重新定义着护理工作。
2020年5月入职以来,乔亚成始终保持“零差错”护理记录。面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急危重症,他练就“黄金三分钟”应急能力。4月25日中午时分,正在病房给患者治疗的他,突然听到同事呼喊有患者晕倒在走廊。他飞奔到现场,经过快速评估后展开心肺复苏。双掌重叠按压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手掌泛起红痕仍节奏未乱。这场教科书级的抢救,为后续治疗争取到宝贵时间。
面对“男护士不够细腻”的刻板印象,乔亚成选择用专业和温度化解偏见。74岁的糖尿病患者李奶奶初遇乔亚成时担忧“手重扎针疼”,但当乔亚成用拇指和食指轻捏皮肤,以近乎无痛的手法完成穿刺后,彻底改变了老人的看法。如今李奶奶逢人便夸:“这孩子眼睛里有光,手上有准头,比姑娘还细致!”
“我们在短暂的住院期间,深深感到乔亚成是一个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暖心护士,让我们住院都有回家之感。望贵院多培养像乔亚成这样纯粹高尚的人。”4月18日,患者渠女士在内分泌科医患群内发文称赞乔亚成的话语更是情真意切。面对赞誉,乔亚成总是说:“我只是做了护理人该做的事。”
作为“伤口治疗师”,乔亚成的专业能力有口皆碑。80多岁的康俊英因车祸右膝部皮肤坏死,拒绝植皮,并坚持只要找乔亚成。他每天仔细清创、精准上药并轻声安慰,竟让需手术的创面逐渐愈合。家属送来锦旗赞叹:“德医双馨祛病痛,天使呵护暖人心。”
在推动男护士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他更是勇挑重担——牵头成立男护士委员会,为全院48名男护士搭建起交流平台。
“护理工作不分性别,只分用心与否。”这是乔亚成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男性护士的优势同样显著:更强的体力让他们在急危重症抢救中更具耐力,理性思维让他们在复杂病情观察中更有条理。“穿上这身护士服,就是一名守护生命的卫士。”他时常鼓励年轻的男护士们:“不要被偏见束缚,只要深耕专业、心怀热爱,一样能在护理岗位上闯出一片天。”
王晓慧
每一次守护 都值得期待
□ 图/文 本报记者 刘丽霞
“来,放松点,鼻子吸气嘴哈气。”初见王晓慧时,她正一边轻声指导,一边娴熟地配合医生调整胃镜角度,戴着口罩的脸上只露出一双专注的眼睛,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手上的动作却始终稳如磐石。
今年30岁的王晓慧是吕梁市中医院消化内镜科的一名护士长。虽然年纪不大,但9年多的临床历练已经让她成为科室的中流砥柱。从清晨的第一台检查开始,到最后一例急诊结束,她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内镜室的每个角落。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却需要日复一日地精准配合;这里少有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却饱含着对专业技能的极致追求。
在内镜科这个特殊的战场上,王晓慧经常要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当肠镜检查遇到患者失禁,她没有皱眉,而是轻声安慰:“没关系,这是正常反应”;当胃镜检查引发患者剧烈呕吐,她第一时间不是躲避,而是稳稳扶住患者,轻拍其背。污物溅到身上时,她只是简单擦拭,继续专注配合医生完成检查。“这些反应都是生理现象,患者比我们更难受。”正是这份将心比心的理解,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为患者撑起了一片安心的天空。
那是一个夜晚,时钟刚过十一点,王晓慧的手机突然响起。一位下午刚做完结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出现便血症状。她二话不说,立即赶往医院。夜色中的医院走廊格外安静,只有内镜科依然灯火通明。“出血量不小,需要立即处理。”王晓慧一边快速准备器械,一边安抚面色苍白的患者。在配合医生进行急诊肠镜的过程中,她的操作精准而迅速——吸引积血、暴露视野、递送钛夹,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当钛夹成功封闭出血点时,监护仪上平稳的心率数字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此时,墙上的时钟已指向凌晨两点四十五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王晓慧和她的同事们用专业与坚守,为患者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
这样的急诊对于王晓慧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我们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她一边整理器械一边说,“只要还有一位空腹等待检查的患者,我们就不会下班。”最多时,她和同事们一天要完成60多例胃肠镜检查,常常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王晓慧笑着说道。
“护士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关乎患者生命安全,晓慧那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总能让整个团队倍感安心。”谈及王晓慧,搭档医生武晓鹏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这份专业认可,正是王晓慧用无数个日夜坚守换来的。
“优秀护士长”“心肺复苏比赛一等奖”“无菌技术操作比赛一等奖”……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9年时光,3000多个工作日,王晓慧用青春书写着一名内镜护士的坚守与担当。她的成长历程,正激励着更多护理人员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着新时代护理人的精彩篇章。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