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1:56:00
涂色
点睛
在南昌市万寿宫非遗匠心馆里,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鱼拓代表性传承人姜昌贵专注地俯身在一方案台前,手持颜料,为鱼披上一件色彩渐变的“外衣”。随后,他取来宣纸覆盖鱼身,轻轻按压拓印,一条栩栩如生的红鲤鱼便“跃”然纸上。
鱼拓,这门源自宋代的古老技艺,以鲜鱼为“笔”,经过清洗、定模、上色等10余道工序,融合拓印技术与书画艺术,将鱼的生动姿态永久保留下来,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游动”的墨影意蕴悠长
早在宋朝,文人墨客在垂钓之余,便用墨汁或颜料将所钓之鱼拓印到纸上,记录鱼的大小,并附以诗、词、歌、赋,彰显文人情怀。通过千年传承和发展,这种源自碑拓的技艺,逐渐形成诗、书、画、印、拓融为一体的艺术品,兼具记录性和观赏性,后来就被称为“鱼拓”。
“鱼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吉祥物,寓意吉祥美好,深受老百姓喜欢。”姜昌贵说,在中国沿海地区,渔民们会用墨鱼汁将鲜鱼拓印于红纸,贴在门窗上,取“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表达渔民淳朴美好的期望。
姜昌贵介绍,早期鱼拓以墨为颜料,作品缺层次感和明暗变化。20世纪50年代,彩色鱼拓出现,技法吸收西方绘画表现光线明暗变化,使鱼拓更具艺术欣赏性和收藏价值 。
走进位于万寿宫非遗匠心馆内姜昌贵的鱼拓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鲜活而又灵动的鱼拓画作。蓝绿相间的青鱼泛着粼粼波光,红艳饱满的鲤鱼展现优雅姿态,挑起背鳍、张开大嘴的鳜鱼仿佛即将跃出纸面……每一片鳞甲都清晰可见,每一条鱼都栩栩如生。
“我的爷爷是渔民,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将捕来的大鱼用墨汁等颜料拓印下来,留作纪念。”受爷爷的熏陶和影响,姜昌贵非常喜欢鱼,儿时祖父拓印的那些“游动”的墨影深深印刻在他的心底,艺术的种子也在他心中悄然生根。
2002年,已在赣江大学工艺美术系环境艺术专业练就扎实功底的姜昌贵,毅然投身鱼拓艺术创作。拜师著名鱼拓师谢春明门下后,他用心揣摩鱼拓制作技艺,不断实践和尝试创作新的技法。
几年下来,姜昌贵的鱼拓制作技艺突飞猛进,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鱼在纸上“活”起来
一幅完美的鱼拓作品,从选鱼开始。鱼拓多用鳜鱼、鲫鱼、鲈鱼、鲶鱼等鱼类。“选鱼是对鱼拓画师的第一道考验,好鱼需鱼体线条流畅,鳞片不能缺、鳍条不能卷,可遇不可求。”姜昌贵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钓友在柘林湖钓到了一条64斤重的大青鱼,钓友当即给姜昌贵打来电话,希望能用这条大青鱼创作一幅鱼拓作品。
为保持青鱼的新鲜度,钓友立即驱车赶回南昌,姜昌贵则带着徒弟在工作室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姜昌贵回忆道:“那条鱼长1.5米,体态饱满,鳞片完整,是创作鱼拓不可多得的好鱼。”
“制作鱼拓所用的鱼,要先经过清洗,去除鱼身上的黏液。”姜昌贵和徒弟将清洗好的鱼放置在泡沫板上,摆好造型,用笔勾勒出鱼的轮廓线条,再沿着线条在泡沫板上挖出鱼的形状,以此来固定鱼身。
调色是鱼拓制作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鱼本身的色彩,调配出尽可能相近的颜料。随后,姜昌贵手持刷子,将调好的颜料逐层涂抹在鱼身上,通过控制颜料的深浅浓淡,让色彩呈现出明暗有序的效果,与鱼本身的色泽完美融合。
涂好颜料后,他取来宣纸,轻轻往上面喷了些水。“鱼身和宣纸的湿度控制极为关键。” 姜昌贵解释道,“太湿,鱼鳞的层次就无法清晰展现;太干,鳞片又不能被完整地拓印到宣纸上。”
紧接着,姜昌贵将宣纸小心翼翼地覆盖在涂满颜料的鱼身之上,从鱼尾到鱼头均匀地按压、拍打,确保鱼身颜料能够完整、清晰地被拓印到宣纸上。待片刻后,画纸揭开,一条青鱼跃然纸上,鱼身形态完整,片片鱼鳞纹理清晰。
在鱼拓的各个环节中,“点睛”最难。由于鱼眼部位呈凹陷状,无法通过常规拓印呈现,因此,为拓印完成的鱼 “点睛” 便成了创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点睛” 之笔,最能考验鱼拓师的技艺功底。画不好鱼眼,拓好的鱼拓作品将毁于一旦,而恰到好处的“点睛”则能让拓印的鱼“活”起来。记者看到,姜昌贵寥寥几笔勾勒出鱼眼轮廓,原本静止的鱼拓作品,顿时有了灵动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文创破局“拓”出新路
在鱼拓作品中,墨色浓淡交织,含蓄精妙的东方美学缓缓铺展,每一幅作品都是自然馈赠与匠人巧思的完美协奏,尽显独特艺术魅力。姜昌贵表示,鱼拓定格了鱼的鲜活之美,希望能有更多人领略到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韵味,让鱼拓之美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姜昌贵告诉记者,鱼拓目前在国内还是一种小众艺术门类。为更好推广鱼拓艺术,著名鱼拓师谢春明、谷冰于2013年发起创立了东方龙脉鱼拓艺术学会,组织各地一批志同道合的鱼拓爱好者搭建充满学术氛围的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国内鱼拓艺术人才。
姜昌贵是东方龙脉鱼拓艺术学会理事,也是江西省美协会员,他始终深耕鱼拓技艺领域,以传承与推广为己任。他不断探索创新,大胆尝试将水墨画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入鱼拓创作,赋予作品鲜明的个人风格,收获业内广泛赞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技艺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非遗、了解非遗。”姜昌贵说,如今鱼拓技艺吸引了众多年轻爱好者,他也带了不少徒弟,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只为让这门古老技艺发扬光大。
万寿宫非遗匠心馆里,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游客讲解鱼拓的制作方法。馆内不仅陈列着精美的鱼拓画作,还展示着一系列融合鱼拓元素的文创产品,从雅致的团扇、时尚的T恤,到小巧的书签,应有尽有。这些年,他积极推动鱼拓技艺与文创产业结合,将作品转化为兼具观赏、科普与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让非遗鱼拓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洪观新闻记者 吴跃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