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7:50:00
郑先生今年40岁,10年前,他与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一起从江西来到上海,经营起一家水果店。与无数来上海打拼的人一样,小郑用汗水换来了安稳的小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发烧,让安稳的生活一下子乱套了。
起初,郑先生只是浑身无力,他以为是感冒了,吃点退烧药就能好,可短短几天,小郑连站都站不稳,眼睛也开始发黄。
郑先生来到瑞金医院感染科,谢青主任诊断后说:他的肝脏完全“罢工”了,这是严重的药物性肝衰竭,要考虑换肝,否则连命都保不住。
听到“换肝”,一家顿时慌了。
果然不出谢青所料,郑先生住院的第三天就陷入昏迷状态,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且不说手术费要几十万,最难的是要有合适的肝源。没有肝源,再多的钱也救不了命。要找到匹配的肝,谈何容易?郑先生的妻子绝望地蹲在医院的走廊里。
就在全家面临绝境时,瑞金医院肝移植病区宋少华主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可以试试跨血型移植!
为挽救病情,郑先生做过两次血浆置换,体内针对B型血抗原的抗体滴度已大幅度降低,这样既有助于延长他的等待时间,也降低了血型不合带来的风险。
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此时有一个B型的肝脏正在分配,而郑先生是O型血,通常两者并不匹配,但通过术前精准的血浆置换和术后精细的免疫抑制策略,医生也能用血型不匹配的肝救命。至于治疗费用,宋少华主任表示,医院可以通过广聚善爱慈善基金提供部分帮助。
经充分考虑,家属们决定把生死交给医生。
事不宜迟,肝移植手术的准备工作立刻启动。
当天下午,手术正式开始。手术室里,各环节忙碌而有序:麻醉师紧盯仪器,移植团队精准切割,护士团队密切配合……直到那颗陌生的肝脏在郑先生体内顺利植入,医护团队松了口气。
整整5个小时过去了,看到手术室大门打开,焦急等待的家属立刻迎了上去。他们既想知道结果,又怕知道结果,当看到所有医护人员脸上都露出轻松的神情,他们知道,手术成功了。
大家知道,输血需要血型相同,肝移植也是如此。但这是一次例外的尝试。此前,其他医院有过成功的案例,但对瑞金医院的医生们来说这是第一次,他们也在等待奇迹的出现。
手术之后,术后的每一天也都是考验。郑先生在术后就转往重症监护室,医护团队24小时守候,根据实时监测的免疫指标,动态调整抗排异药物的剂量与组合,用药物和仪器为他“护航”。
一周后,小郑醒来了,轻轻地喊出妻子的名字。那一刻,妻子扑在病床前,又哭又笑。
从入院到手术完成,仅仅过去十天,一条鲜活的生命回来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回来了。20天后,小郑顺利出院。
在中国,每年有许多肝病患者在生死线上挣扎。跨血型移植技术像穿透黑暗的一束光,让“等不到”变成“来得及”。
链接:跨血型肝移植
郑先生的故事里,最关键的“救命稻草”是跨血型肝移植。这种技术如何打破常规?哪些人能用?
1. 什么是跨血型肝移植?
通俗说,就像输血需要血型匹配,传统肝移植也要求供体和患者的血型一致,比如A型血的人通常只能用A型肝。但现实中,匹配的肝源往往“一肝难求”,许多患者等不到就去世了。
跨血型肝移植就是突破限制把不同血型的肝脏移植给患者。比如郑先生这例是B型血的肝脏移植给O型血的患者。这背后的“黑科技”是医生通过术前血浆置换降低患者体内针对供肝血型的抗体水平,同时结合术后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哄骗”患者的免疫系统,让它暂时“认不出”新肝脏是“外来户”,从而避免激烈排斥。
2. 哪些人可以跨血型移植?
不是所有肝病患者都能用,它更像“最后一张救命牌”,多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肝移植,比如急性肝衰竭患者,可能几天内就会死亡,根本等不到匹配肝源。但注意,慢性肝病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医生仍会优先寻找血型匹配的肝源,毕竟风险更低。
3. 跨血型肝移植的难关在哪里?
第一关:免疫系统的“暴动”
人体免疫系统天生排斥“外来物”。血型不匹配时,这种排斥会更凶猛,可能直接“杀死”新肝脏。医生需要在手术前通过血浆置换降低抗体滴度,并给患者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像“灭火队”一样时刻盯着排斥反应。
第二关:术后的“持久战”
即使手术成功,患者也可能面临感染、出血、胆管并发症等问题,尤其是血型不合可能造成的慢性排异。医生需要像“拆弹专家”一样,定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稍一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
原标题:《血型不匹配也能移植?上海瑞金医院这台肝移植手术打破血型“结界”》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