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9:37:00
1
4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 新 市委宣传部出版版权科一级主任科员
张 婕 市法院民三庭庭长
张西新 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
朱 蕊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科
科长、四级调研员
1
(会前观看宣传片)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高效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建设、知识产权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9639件、同比增长24.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7件、同比增长24.2%,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数量136件、占全省登记总量的30%,有效注册商标数量达到12.2万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突破14万件,2024年争取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1600余万元,知识产权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一是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能加快提升。搭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平台,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推动全市742件次高校专利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驻济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18.83%。加大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力度,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412件产品获专利产品备案,19件产品获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产品产值达到14.07亿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十四五”以来,全市800多家企业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1500多笔,有效缓解了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大力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4件,同比增长28.7%。邹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济宁高新区获得省委省政府知识产权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
二是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依法开展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名单认定和管理,推进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设,不断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落实知识产权领域案件繁简分流制度,完善跨部门、跨区域执法保护协作机制,压缩案件平均办理时限,持续提升知识产权快维权严保护工作效能。市场监管、公安、文旅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守护知识产权、铁拳、蓝天、剑网专项执法行动,处理了一批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和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市法院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审结了一批知识产权案件,结案率达到96.58%,“司法调解+行政确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市检察院系统健全知识产权案件“一案四查”机制,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集中统一履职试点建设工作。市新闻出版局举办全市软件正版化工作培训班,开展软件正版化督导检查,进一步巩固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市市场监管局高标准承办了晋冀鲁豫四省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交流会议,会同市司法局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的若干措施》。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设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指导4家企业成功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任城区、汶上县高标准建设县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试点,“金乡大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
三是高位推动、强化支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系统出台《济宁市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济宁市知识产权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济宁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二十条》等惠企政策,统筹推进“知才兴鲁”服务高端创新人才行动、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专利审查员“齐鲁行”等知识产权服务活动。认真做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把专利代理机构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聚力打造“知服济宁”公共服务品牌。着力健全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性服务”功能、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专业专利运营”功能、市政务服务知识产权窗口“本地化办理”功能,兖州区新建1处省级商标品牌指导站、曲阜市新建1处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太白湖新区新建1处市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全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程度逐年攀升。
下一步,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将紧紧锚定“走在前、勇争先”总定位、新要求和“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目标,突出抓好深化专利转化集成改革、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擦亮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品牌等重点工作,全链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知识产权力量。
编辑:冯雯雯
审核:孙士恒、尹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