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起底“男性患妇科病论文”背后乱象:中介称七千元可代写包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4:57:00    

男性患上妇科病?日前,多篇涉及妇科的论文里惊现“男性病例”,如湖南省肿瘤医院一护师论文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一员工论文出现“卵巢癌男性患者”,更有甚者,一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论文中,男性患者比例超六成,此类荒诞论文受到广泛质疑。

5月上旬,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论文工厂”产业链近期频遭曝光,相关中介却依然活跃。有中介声称,他们和杂志社有合作,论文“你放心包过的”,费用7000元左右。至于论文是谁来代写,对方只透露“有专业的写作老师”。还有中介称,可代理将论文发表在一家“中”字头协会主办的医学期刊上,费用预计两万元左右。

“学术功利化倾向对上述乱象起到了助推作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思洛认为,科研评价具有导向性,需要改革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有地方卫健和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相关职称评价标准时也强调,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

明显存疑的论文仍被引用

多篇妇科论文被曝出现“男性病例”,引发舆论哗然。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霍某某论文中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这篇论文名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发表于2017年6月《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论文提到针对在围手术期的子宫肌瘤患者中实施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

更多相似的荒诞论文出现在公众视野。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康某某驰发表的论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提到120位子宫肌瘤患者中,男性有78位。

康某某驰发表的论文。

该论文发表于2022年2月《医学食疗与健康》杂志,作者康某某驰为护师。该文“研讨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效果”,选取子宫肌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论文称实验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南都记者注意到,论文不仅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令人疑惑,还出现了笔误,一处“对照组”被写成“实验组”。

另一篇被网友曝光的论文名为《耳穴压豆治疗卵巢癌患者肿瘤相关抑郁临床研究》,卵巢癌患者80例,其中出现男性患者43例。论文作者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王某久。

南都记者查阅发现,这篇论文发表于2018年12月《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论文表示,选取卵巢癌患者共80例,研究采用单盲、平行对照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相关页面显示,该论文还被列为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其中两篇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公开声明称,对涉事编辑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整改措施。

南都记者注意到,截至5月8日,上述涉事作者有的被医院通报处理,有的迄今尚无调查结果。

南都记者搜索发现,多数涉事期刊出版周期较短,影响因子较低。例如,《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出版周期为旬刊(10天发行一次,一个月出三期),其2024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097,综合影响因子为0.055。《中国医药指南》出版周期也是旬刊,其2024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78,综合影响因子为0.133。

此外,即使上述论文明显存疑,仍然被引用。例如,康某某驰的论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应用》,被江苏省泗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妇科孟某某的论文引用,后者发表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年第9卷第22期。

王某久的论文《耳穴压豆治疗卵巢癌患者肿瘤相关抑郁临床研究》,被上海市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施某某等人的论文引用,后者发表在2019年12月《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

中介代写代发费用数千上万

论文发表和评职称密切相关。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以北方某省份为例,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划分医、药、护、技四个专业类别。其中,护理类分为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申报副主任护师,需提交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结合本专业实践开展科研工作,在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类学术期刊正刊发表的专业论文,或其他类型的成果代表作。

此次被网友曝光的论文均提到病例来自本医院就诊治疗患者,论文主题看起来也符合科研实践方向。但因出现“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卵巢癌男性患者”,甚至一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两位妇科医生发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论文中,男性患者比例超六成,引发广泛质疑。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思洛告诉南都记者,学术功利化倾向对上述乱象起到了助推作用。

他表示,为满足晋升要求,可能出现数据造假或“批量生产”低质量论文的现象,甚至出现‌“论文工厂”产业链。一些“水刊”每年刊发大量论文,主要为了创收或收取版面费,办刊者和编辑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没有实现期刊的基本功能和职责。部分作者为应付考核、评职称,造假或请人代写,不考虑论文的质量。“看似各得其所,实际上造成了大量浪费和负面影响,违背了学术期刊的初衷。”

虽然‌“论文工厂”产业链近期遭媒体频繁曝光,相关中介依然活跃。这些中介在宣传上强调“沾边就收”“有稿就收”“低价就能发”“十投九中”等。南都记者了解到,不少期刊会收取版面费,有杂志社向记者透露其版面费在3000多元的水平。如果加上中介收取的费用,发表一篇论文价格不菲。

代发论文中介的宣传。

多个中介向南都记者表示,如果投稿,可以自己写文章,也可以由他们代写代发统一安排。针对不同的职称、文章收录、期刊级别、见刊时间等要求,中介都有备选提供。有中介说,如果文章已写好,其帮忙向某省级杂志投稿,“行文不要太差,基本可以录用”,费用需要8000多元。

也有中介根据南都记者的要求,提供了两本代写代发的杂志,价格均在7000元左右。该中介声称,他们和杂志社有合作,论文“你放心包过的”。至于论文是谁来代写,对方只透露“我们有专业的写作老师”。

另有中介称,可代理将论文发表在一家“中”字头协会主办的医学期刊上,费用预计2万元左右。其表示,因为是“国家级的”,要求更高,所以费用高。对于发表通过率,对方称“后面的流程,包含文章修改、降重、润色、整理、排版、录用、版面、发表,见刊出版邮寄,都是由我们负责并发表成功的”。

南都记者询问多家中介是否会签合同,有的给出否定的回答:“这种事情最好还是不签为宜。”也有中介向南都记者提供了合同样本。该合同名为“期刊代投服务委托合同”,乙方(中介)为甲方(作者)完成期刊代投、期刊咨询服务工作及流程,但并未提及“论文包过”。

学术监督与追责机制不健全

2014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刊发《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学术期刊要规范编辑出版流程,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建立完善内部编辑审稿制度、编委会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等质量保障机制。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刊发学术论文期刊的监督管理,对学术期刊出版质量低劣、刊载拼凑或剽窃论文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上述论文为何出现明显疑点却可以被期刊审核通过公开刊登,且多年未被更正?

杨思洛认为,首先是期刊审稿流程和机制存在问题。部分期刊未建立严格的稿件筛查机制,如《中国医药指南》承认其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审核人员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严谨审查,导致明显错误未被发现。涉事期刊部分编辑对学术规范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走过场”式审稿现象。

《中国医药指南》简介。

他告诉南都记者,其次同行评审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期刊,特别是早期没有严格的外审制度,或者‌外审环节流于形式‌,同行评议缺乏责任心、持续性和主动性。另外,学术监督与追责机制不健全。问题论文从发表到曝光间隔多年,暴露出监管的滞后性。

杨思洛介绍,学术论文的监管存在技术审核能力不足、跨区域协作监管困难、学术不端隐蔽性增强、监管和审查的成本较高等难点。

他建议,当前监管体系需从‌强化期刊问责机制‌(如建立编辑终身追责制)、‌完善全国学术不端数据库‌(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改革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权重)等方面突破,以减少此类违背科学常识的论文事件发生。

事实上,此次多篇妇科论文出现“男性病例”事件,背后确和职称评价标准、体系有关,如何客观反映、评价科研成果,值得深思。

“对专业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考核,本身没有问题。无论是医生还是教师,科研成果的形成,是一个思考和研究、理论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水平。另外,科研成果也是一种知识交流和传播手段,通过学术论文可以互相学习和提高。”杨思洛称。

杨思洛说,科研评价具有导向性,需要改革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他建议实行分类评价,针对不同职业有不同标准;践行代表作制度,不过于注重数量,而要重视质量;落实同行评议,不让专业评审流于形式;重视数智赋能,通过数据挖掘和语义识别,自动发现问题;定性和定量结合,进行融合性评价提高效果和效率。

南都记者注意到,有地方卫健和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相关职称评价标准时也强调,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科学合理对待论文,在职称评审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科学引文索引)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的直接依据。

上述部门表示,用人单位“要以临床实践为导向,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重点以业务工作数量和质量作为推荐申报条件,不得将论文、科研项目等作为推荐申报必要条件,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临床水平、服务人民健康”。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