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6:34:00
前不久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我国数据年产量已达41.06泽字节,同比增长25%,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28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累计建成5G基站超425万座,稳居全球首位。这反映出数据资源的爆炸式增长和对算力能力的巨大需求。数据基础设施是支撑数据采集、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和安全服务的一类新型基础设施。随着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基础设施正成为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力量。
一直以来,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正加速走向系统布局。依托“东数西算”工程,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有效承载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高密度算力需求。统计显示,已有243个地方建立省级和地市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超37万个有效数据集,为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数据流通机制也不断完善,2024年全国数据交易规模突破1600亿元,形成“数据能流动、价值能释放”的良性格局。地方实践方面,贵州贵安新区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据之谷”,2025年服务器将达400万台;浙江省率先出台数据资产确认标准,推进布局数据要素市场。这些成果表明,数据基础设施正从传统的“支撑性工程”拓展为兼具“引领性价值”的战略资源,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尽管进展显著,但数据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推进仍面临一些短板。例如,协同调度能力不足、标准体系不统一,导致平台间互联互通不畅,易形成“数据孤岛”和重复建设问题;高质量数据集供给不足,融合加工能力薄弱,难以支撑多元化智能化应用;等等。未来,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建设规范体系。在“东数西算”框架下,进一步明确枢纽节点与数据中心的功能定位,推动算力资源在具备能源、环境和网络条件的区域有序分布。同步推进统一的数据目录标识、身份认证、数据接口、算力接入协议等基础标准建设,打通系统壁垒,提升系统互联互通与服务协同能力。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基于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路径,逐步形成“全国一张网、多级协同管”的运行格局,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互补共建。
提升高质量数据供给能力与智能应用支撑水平。健全高质量数据资源建设机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关键领域数据共建共享,支持重点行业、区域、高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行业数据实验室”,提升数据结构化、标准化和复用能力。推动建设一体化数据加工平台,强化数据清洗、标注、脱敏、治理等基础能力,降低大模型训练与应用开发门槛。
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并推广与数据基础设施安全技术相关的指南等国家级标准和技术规范,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加工、使用、销毁各环节的安全要求与评估指标。支持隐私计算、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智能合约等关键技术部署,推动“可用不可见”“可溯可审”的数据使用安全环境建设。鼓励建设区域级数据安全运营平台、大模型安全防控平台和算力节点安全预警系统,支持中小企业部署低门槛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提升整体安全韧性与公众信任。(作者:谭睿鹏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