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图像时代,让文学回归文字(艺海观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6:34:00    

许苗苗

《十日终焉·不息》:杀虫队队员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十日终焉》可谓2024年以来最受关注的网络小说之一。它不仅被200万同时追更的读者送上“番茄小说”榜首,还因出奇的想象、严密的逻辑和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扶持项目,荣登中国小说学会2024年度中国好小说网络小说第一名,为我们了解网络文学发展新趋势提供了典型样本。

作品开篇,10位陌生人进入空屋,参加一场生存竞赛。整个阅读过程并非轻松愉悦,而是和小说人物一起颇费思量、探寻出路。给予读者阅读愉悦是通俗网文的基本原则,这样一部烧脑累心的作品,缘何从诸多“快乐阅读”中脱颖而出?

这一方面得益于它所属的“无限流”类型。即以一个明确的大目标为主干,串联起诸多类似单元剧的分支任务。一个个情节完整、独立成章的分支任务仿佛台阶,逐步铺垫起通向最终目标的路径。在《十日终焉》里,回归现实生活构成故事主线,也是将众人命运勾连在一起的基础。面临每10天一次的“世界重启”,如何让之前的经验服务于下一次尝试,则是故事主线的必要考量。作为出现较早的网络写作手法,“无限流”的特色是大量援引现成作品,带有鲜明的文化共享印记。随着作品数量的增加,最初旁征博引的新鲜感已变为缺乏原创的熟悉套路。《十日终焉》用其结构任务方式,但所有关卡任务独立设计,整体原创性的提升令人耳目一新。

另一方面,《十日终焉》结合了又一网文类型“规则文”。要闯关成功,必须根据规则找出答案。这样,读者就愿意跟随主角找队友、打配合,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探索的过程是极致境遇对人物性格的激发,不同的过往又带出每个人的差异性格,让故事内涵更丰富。“规则文”充分凸显人的能动性,预示着人们自我开发的意愿和有所作为的信心,是时代进取精神的一种体现。

《十日终焉》悉数抛弃了现成的热门网文技巧,甚至采取了反视觉化的写作手法。从媒介转型角度看,视觉化对网络文学至关重要。《庆余年》等作品中的许多“名场面”均有强烈“既视感”,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所以“出圈”,也是因其影视改编为人们津津乐道。网络写作用简单浅白的词语指示行动,描述形象,希望读者“望文生图”,这就是“既视感”。可问题在于:既然画面更有吸引力,何不直接诉诸画面本身?微短剧赶超网文市场,仿佛再一次证明,比起文字阅读,人们更爱直观的图像。

然而,在视觉媒体汹涌来势之下,《十日终焉》却以非视觉化的纯文字阅读抓住读者。小说借文字的概括力和抽象性烘托出神秘感,不同人物的系列行动和微妙反应,以及延伸出的人物小传等,共同补足着故事氛围。故事里的人命运起伏,故事外的读者要想身临其境,也必须熟悉规则。这使阅读速度放慢,读者必须停下来仔细审度,反复确认要点、琢磨关节、猜想对策,才能继续下去。在这里,文字超越了现象世界,营造起纯属文学的“内在想象景观”,展现出不可被剧集替代的优势。

网络文学的非视觉化倾向,此前已有所表现。《十日终焉》让文学回归文字,逆转人们对网络文学直观浅白的成见。它的自信来源于网络文学多种类型成熟后的提升,来源于读者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它的自信也显示出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可能性,显示出网络文学在微短剧等新媒体艺术冲击下重新寻找文字优势的主动作为。

近两年,网络文学出现较多变化。在创作模式方面,灵活定制的短篇小说打破相对稳定的长篇连载模式;在媒介转型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参与让更多网文变成有声书和微短剧;在代表性作品方面,不同网站平台差异显现,催生形式、结构各有特色的好故事和新作者。《十日终焉》语言的非视觉化则透露出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20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