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品质西海岸丨青岛西海岸多措并举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0:5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润杰

7月11日,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介绍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据悉,青岛西海岸新区约89%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企业资源计划软件普及率达到81.8%,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普及率达到61%。

培育新区“5+5+7”重点产业

加快制造业强区建设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聚焦“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培育新区“5+5+7”重点产业,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制造业强区建设。

工业经济保持稳健向好。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健全监测研判体系。建立“周调度、月分析”工作机制,通过动态数据跟踪与精准研判,1-6月,推动1172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46.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35%,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强化增量项目驱动。聚焦上汽通用五菱、金能化学、万马电缆等重大项目产能释放,优化运行调度机制,新增产值超100亿元,直接贡献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三是深化企业服务保障。建立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定期听取诉求,精准协调解决企业用工、融资、能源等要素需求。

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持续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年谋划推进142个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其中14个项目入选省企业技改重点项目导向目录。上半年17个工业和电子信息领域项目入选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企业数字化应用融入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新区约89%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企业资源计划软件普及率达到81.8%,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普及率达到61.0%。截至目前,新区共有海尔中央空调、海信日立等4个全球灯塔工厂,占全省50%;中加特等5个国家级5G工厂;赛轮橡链云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特殊钢铁等71家山东省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试点企业;海信视像等22个山东省智能工厂;明月海藻等156个青岛市“工业赋能”场景示范项目,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成效明显。今年1-5月,高端化工新材料、船舶海工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565.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9.6%。二是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态势强劲。“芯屏”、海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完成119.34亿元,同比增长28.6%;致真存储芯片制造项目顺利封顶,有效填补新区存储芯片产业空白;青岛超大尺寸面板后道项目签约落户新区,有效助推新区新型显示产业提质升级;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投产,进一步完善了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三是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初见成效。依托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中心、青岛量子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思仪科技省级创新中心等48家科技创新平台,构筑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思仪科技研发超宽带太赫兹分析仪应用于物质检测、生物医学等领域;空天信息产业形成一院、一园、一装置、N+产业化公司的产业发展格局;深海开发领域建设了青岛深远海装备试验水池、极端海洋全向流场水池等一批先进试验装置。

实施“六大”攻坚行动

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下一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攻坚行动,加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实施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聚焦高端化工新材料、智能家电、船舶海工、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分行业提质升级,支持高性能橡胶产业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船舶行业向集装箱船、超大型油船和绿色船舶等高端船型转型升级;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新车型导入,力争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稳步突破20万辆。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发挥驻区高校院所科技攻关、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瞄准高端装备、绿色低碳、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每年挖掘技术需求30项、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5项。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2个产业扩量提质,聚力突破车规级芯片、新型显示技术等赛道,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举办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等高端赛事活动,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优化产业发展协同生态。

实施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持续推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深化智能化技术改造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培育技术改造标杆示范企业。加快产业数字化,对尚未实施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加快诊断服务,聚焦研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部署标准化、可推广的智能应用场景;对已实现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的企业,推动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数字产业化,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抢抓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机遇,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重点场景应用。加快推进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示范,组织召开年度企业首席数据官大会,组建新区企业首席数据官联盟,引导企业开展数据人才培养和数据资源挖掘、治理。举办GCVC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大会与大赛,全方位展示AI领域最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趋势,为新区人工智能发展打造优质生态圈,注入创新动能。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加快“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建设,谋划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试验装置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推动原创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实现“沿途孵化”。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发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驻区高校主力军作用,支持其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布局基础研究。推动科产融合发展,统筹链主企业和高校院所资源,引导开展协同创新与应用示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深化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组建科研平台破解产业共性难题。承办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这是全国首个新域新质创新赛事,新区将以赛为媒、筑巢引凤,锚定科技招商新路径,发掘一批新域新质技术和产品,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优化绿色制造培育、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纵向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绿色转型的培育体系,力争每年培育5家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探索建设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争取到2028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累计达到30家。

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整合配置资源能力,强化专项资金、技改提升、市场开拓等方面支持,支持链主企业在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全区大型企业多和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完善企业融通对接渠道,促进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分级培育库,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提高细分领域的掌控力和话语权,每年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

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坚持以产业需求和企业诉求为导向,每年开展不少于20场“企业服务日”主题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育、政策申报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和帮扶,擦亮“善工重信•兴企惠民”服务品牌。坚持市场化思维,发挥企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的能动作用,搭建产、学、研、用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实现行业内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强化政策保障,落细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深入企业开展产业政策宣讲,解决企业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政策获得感和满意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