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9:49:00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黑龙江寒地黑土、绿色生态优势显著,农业资源富集,特色农产品品质优势突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条件有利、前景广阔。应增强科技创新第一驱动力,着力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寒地黑土特色品牌,推动龙江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在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种养、产品研发与精深加工等环节,对科技创新支撑要求较高。但县域科技创新资源较为匮乏,不具备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
破解这一难题,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全省层面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有针对性地设立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研发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要进一步畅通渠道,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下沉,建立更大力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和促进各类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要进一步深化协作,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协作联盟、共建科技创新园区等形式,实现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效率。要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育特色种养业“头雁”等方式,促进本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
目前,一些特色种养业还处在初级产品生产阶段,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产业体系有待完善,产业增值渠道有待拓宽。应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谋划以种养端为基础的全产业链发展,稳步推进延链、补链,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产业发展格局,通过精深加工促进特色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更好满足和引领市场消费需求。
要进一步加强对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系统设计,积极推进冷链物流、电商营销、特色文旅等相关产业同步发展,构建更加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全面增强特色种养业发展支撑,拓宽产业增值增效渠道。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灵活运用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等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驱动力。
突出优势特色打造知名品牌,是全国各地推动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做法。当前,一些县域优质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高,品牌溢价增值能力不强。
为此,县域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制定品牌建设规划,明确品牌定位、建设思路、实施方案。要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通过权威认证提升龙江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要建立全链条标准化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实施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守好质量生命线,保护品牌信誉。要持续加大品牌营销力度,全力拓宽线上线下品牌传播渠道,深刻阐释寒地黑土生态优势的独特性及其蕴含的绿色、健康、高品质核心价值,增强消费引领能力。
全方位推进产销有机衔接,打造多层次、立体化销售网络。从全省层面,黑龙江优质特色农产品产能高、品类丰富,具备突出的规模优势,应积极探索打造集大宗批发、小宗零售、预约定制等功能于一体的“黑土优品”省级数字化营销平台,为龙江优质特色农产品插上数字翅膀,扩大销售辐射范围。
从县域层面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提高县域优质特色农产品营销和运输效率。积极引入大型优质供应链企业、电商平台,建立订单式生产基地,实现以销定产、精准对接。积极引导上下游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通过签订订单、建立产销共同体或开展股权合作等模式,保障农民产得好、销得畅。
能否充分促进农民增收,是衡量特色种养业发展质量的关键指标。要通过机制与政策创新,加大对农户支持力度。切实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促进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与农户紧密合作,带动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分工,更加充分获得增值收益。
加大对农户政策支持,在制定特色种养业商业保险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时,既要扶大扶强,更要扶小扶弱,让政策更多惠及农民。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作用,支持农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或以农村集体资产入股经营等方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农户更多获取经营收益、分红收益。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发展特色农业促农增收机制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调研小结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全省层面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有针对性地设立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研发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进一步畅通渠道,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下沉,建立更大力度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引导和促进各类科技资源向县域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