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汇时评 | 星巴克“自习室”上热搜的冷思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07:14:00    

近日,两则新闻上了热搜:暑假期间,家长选择图书馆“甩手放娃”——孩子们滞留馆内、追逐打闹甚至损坏公物,使安静的阅读空间平添纷扰;星巴克在部分城市门店推出“自习室”,不强制消费,提供免费充电和饮水,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宝藏去处”。

看似不甚相关的两种现象,表面看是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功能错位,折射的现实却是:当特定群体对空间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对接不上最匹配的供给,便难免向未必合适的空间“漫溢”。

图书馆被一些家长当成“临时托儿所”,是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不足下的现实映射——暑期托管机构覆盖有限、价格门槛不低,双职工家庭难以找到安全可靠的托付渠道,只得将带娃压力部分“转嫁”给公共空间。

星巴克敏锐捕捉到低成本、灵活学习空间的市场需求,自习室甫一推出便颇受关注,则印证了公共学习空间的供给缺口——图书馆一座难求、开放时间有限,社区自习室覆盖不足,大量学习需求只能向商业场所“迁移”。

当然,星巴克的尝试暗含着自己的商业逻辑。咖啡市场竞争加剧,本土品牌来势汹汹。面对市场份额和营收双双承压的困境,大量门店,尤其非核心商圈门店,亟需探索新的获客方式和流量密码。将闲置时段的空间转化为自习场所,通过延长顾客停留带动潜在消费,同时以“公益”标签提升品牌形象,本质上是一种“以空间换流量,以服务换口碑”的市场策略。这种尝试的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固然终究取决于其商业回报,但这种商业逻辑驱动的“类公共服务”,的确弥补了公共学习空间的不足,也为空间和服务资源的盘活提供了思路。

然而,更值得追问的是:当商业机构能凭借市场嗅觉精准捕捉并回应需求时,公共服务是否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属性虽有别,但“以需求为导向”的核心逻辑并无二致。民生痛点,往往是服务创新的起点。将老百姓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就是治理的大事。

随着城市发展步入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民生需求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精不精”跃升。不同群体的需求日益细化,甚至在同一公共空间内也可能存在张力——比如图书馆中,安静阅读和亲子互动的不同需求如何得到精细化满足?这意味着,面对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不仅要始终竖起感知差异化需求的“敏锐触角”,更需创新治理方式,打破空间与资源的桎梏。

事实上,针对“带娃难”“自习难”问题,一些地方已有创新探索:上海多部门、单位共同主办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并联动博物馆、科普场馆等提升托管服务;有的城区将部分公共场所升级为“家门口自习室”。这些实践因地制宜,以灵活方式盘活资源、优化供给,让公共空间的使用更富温度与效率。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空间绝非机械的“容器”,它是感知民生脉动、塑造和谐社会关系、滋养文明生长的精神场域。城市治理的起点与终点皆应回归“人”的需求本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求城市治理者看清图书馆、咖啡馆里折射的民生诉求,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切实转化为公共服务升级的清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