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旅教携手,共筑民心相通新篇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9:58:00    

波兰游客在宁波体验“盖章游”。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文化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

近年来,宁波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精神,以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双向投资和人文交流“三个首选之地”为目标,持续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经贸、投资两大领域持续刷新“纪录”的同时,人文领域也显露出巨大发展潜力。

从殷夫与裴多菲的诗歌共鸣,到免签政策下的“双向奔赴”,再到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经贸往来的“硬联通”正向人文交融的“软联通”深化。

文化互鉴:

以历史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

在镇海九龙湖畔,一朵朵美丽的“牡丹花”正在学员的笔尖悄然绽放。

授课的老师中,有一位来自中东欧的姑娘,海伦娜。2014年,海伦娜在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展期间,认识了教国际友人画牡丹的姜红升。

“还记得第一次拿起毛笔的时候,那场面简直像拿扫把准备横扫千军一样,一笔下去,墨汁四溅,差点没把我变成‘黑牡丹’。”海伦娜笑着回忆。

可没过多久,她不仅爱上了画牡丹,还成了中国文化的“超级粉丝”。

每周闲暇时,她都会在九龙湖的“红牡丹国际家园”教国际学生们画牡丹、学中文。

“我们以花为媒,吸引了170多个国家的近2万名外国朋友参与,其中不少是来自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的友人。”海伦娜说。

每年暑假,她还会带着毛笔、宣纸、国画颜料等工具,在图书馆教家乡人民画牡丹,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很多。

海伦娜正在画牡丹。

笔尖流转间,墨色浓淡处,一幅“花开丝路”的文明对话图景徐徐展开。这一朵朵跨越万里绽放的“海上牡丹”,正是宁波与中东欧国家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

“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一同构成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两大‘支柱’。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朋友圈’,让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形象更好走出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表示。

宁波与中东欧的文化联结可追溯至百年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在中国家喻户晓,翻译它的是宁波作家殷夫。这,也成为中匈文化交流的经典象征。

琳琅满目的中东欧商品。

近年来,宁波持续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平台。

2017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去年,该中心举办7大主题、123场次文化活动,生动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保加利亚特尔戈维什特市和莫斯利安市,宁波还新设了2个“中国角”。

市民也在消费中不断感知异域文化。在宁波老外滩、韩岭老街、高速服务区等地,处处都可见保加利亚玫瑰精油、斯洛伐克果酱等特色商品……

万里之外的中东欧,逐渐成了宁波人的“日常”。

旅游共融:

免签政策下的“双向奔赴”

“在宁波,我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还有热情好客的宁波人!我希望明年来、后年来、每年都来!同时邀请宁波人来到我的家乡。”去年,前来宁波游玩的保加利亚全国旅游业协会总干事马丁·扎哈利耶夫这样表示。

在为期三天的2024宁波入境旅游专项推广活动中,“你好!中国”中东欧国家旅行商踩线团相继走访弥勒圣坛、弥勒博物馆、天一阁、慈城等地,参加奉化文旅推荐暨美食品鉴会。

这背后,宁波以政策便利、航线开通和产品创新为抓手,推动中国与中东欧游客“说走就走”的旅游热潮。

“随着国际航班恢复新增、签证政策持续优化,宁波与世界各国往来更加频密,通过宁波机场口岸进出境的人员不断增多。”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你好!中国”中东欧国家旅行商踩线团。

来自中东欧国家的新老朋友们和中国“双向奔赴”,在“首选之地”宁波谱写民心相通的新篇。

为给入境旅游市场提供长足的动力,宁波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充分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展精准营销,优化服务流程,让更多入境游客“进得来”“游得好”,实现“旅游繁荣、经济增长”的双丰收。

去年,宁波积极推进浙江“百团万人游中东欧”活动,举办塞尔维亚、波黑、匈牙利等旅游产品专场推介会。

宁波还开展多形式的旅游推广活动,加大线下重点旅游媒体宣传推广和线上海外媒体运营,面向中东欧网民、新媒体用户等群体,讲述“小而美”的宁波故事。

资料图: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

在宁波创业的保加利亚小伙高伟义,以“酸奶文化溯源”为切入点,推动保加利亚莫斯利安村与中国市场的连接,同时策划“海丝文旅大展”,促进两地旅游产品共研。

“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喝过‘莫斯利安’酸奶,却第一次知道它是保加利亚一座村庄的名字。我们还告诉他们,保加利亚不仅有玫瑰谷,还有历史悠久的古罗马戏剧院,能让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在一次旅游推介会上,高伟义如是说。

政策支持下,宁波人赴中东欧旅游热度不断提升。

这些文化展示和旅游推介,不仅提升了宁波旅游在海外的知名度,也为宁波国际航线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宁波经验证明,文旅合作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明对话的桥梁。”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评价称。

科教协同:

以人才为桥梁,以创新谋未来

作为城市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宁波教育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和塞尔维亚、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深化教育合作交流。

“以匈牙利罗兰大学为例,该校曾培育出6名诺贝尔学奖得主,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具备优势。我们正通过交换生项目、短期研学、联合科研等形式,与该校开展教育交流。”宁波大学国际处负责人周洵瑛说。

目前,宁波大学与20多所中东欧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交流学生百余人次。该校还柔性引进10余名来自中东欧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聘请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等国的知名教授担任客座教授,为研究生开设外专短期课程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像这样以教育为桥梁,加快推进与中东欧国家资源共享与人文交流,已成为宁波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常态。

中东欧专家参加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大学“体育教育与研究”联盟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

当前,宁波已建成国内首批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深耕中东欧教育合作土壤,争创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高地。

——教育合作平台提质增效。

去年,宁波首次承办国家级机制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第九次会议”,来自国内和10余个中东欧国家的约260位院校代表与会。

宁波与中东欧国家90余所院校围绕联合科研、学分互认、人才培养、师生互访等开展合作,教育合作实现国别全覆盖,并与中东欧国家建立27对中小学姐妹学校。

——产教融合破局,职业教育搭上“中东欧快车”。

去年召开的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大会上,中欧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正式落户宁波,新能源汽车等4个产业专委会同步成立,为宁波与中东欧的教育合作提供新支点。现场签约的3个中外合作项目,将产教融合推向纵深;

中国—罗马尼亚丝路工匠学院,聚焦纺织服装与智能制造领域,累计为中东欧职业院校开展工业机器人、服装设计等技能培训630人次;

中国—斯洛伐克丝路学院,联合当地中资企业国轩高科,围绕跨境电商、数字营销等新兴领域定制课程,培养289名复合型技术人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塞尔维亚共建“中塞丝路学院”,通过课程开发、在地化人才培养等合作,为海外中资企业输送一线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

以民心相通为笔,以务实合作为墨。面向未来,宁波将继续以开放之姿拥抱中东欧,激活更多合作潜能。

相关文章